在职场逐渐由越来越注重“自我意识”的“80后”、“90后”们主宰时,一味地教导员工艰苦奋斗、为事业献身,已经显得乏力了,此时需要更多地引导员工更好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提到“享乐主义”,脑海里不免会出现荒淫无度的罗马帝国后期,或者是我们过去所渲染描绘的那个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腐朽社会。想到这里,我们也许会为提及这个词而感到懊悔,因为它被我们普遍认为是“不正统”的。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是因为红色的意识形态才让享乐成为了一个惹人避讳的“贬义词”,儒家的主流意识力量也一直在标榜着人应该为更高的精神目标而活,并与此同时淡化或消除享乐的欲求。千百年来,人们固守于“五伦”,自愿地将自己奉献为大大小小的组织结构中的稳定因子,同时抑制那些“关于个人主义思考”和种种“自我确证的行为”。这让中国人天生就很有组织性、纪律性(或在有些时候是从众性),却在很多时候失去了解析享乐和创造享乐的本能。
有人会说,这不是很好吗?都不享乐,就可以更好的去“艰苦奋斗”。听上去可能不错,但实际上却有些糟糕。这是因为,享乐其实是欲望的“精神效果”,而欲望是人的“原我”,是不可能被消磨,更不可能被根除的。
当欲望得到满足,人们去思考它的美感,把它升华到精神层面,让精神带动肉体成就更持久的满足时,人才能获得“享乐”。这种“享乐的快感”会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从而去争取和营造下一次更美好的享乐。
而如果在这里“精神效果”缺位了,那剩下的怕只会是赤裸裸的欲望了。欲望的满足并不等同于“享乐”,而只是简单的“生理满足”,是满足过后马上就会失落的一种“刺激”。举个例子,一个没有见识的“莽汉”和一个对饮食颇有研究的“美食家”同时享受一顿法国大餐,前者大概只能获得食欲和口味的满足,这种满足是简单而稍纵即逝的“纯欲望满足”。而后者则会获得较长时间的满足感,从而激励他去赢得更好的品尝机会,因为知识和逻辑能够让他感官的满足升华到精神的快感。前者只是满足了欲望,后者却是在“享乐”。
为什么像 Google 之类的创新性企业在一直绞尽脑汁地把自己的工作环境打造成职场的“童话”?零食柜就这么重要吗?畅享的美食就这么吸引人吗?员工的健身房就这么必要吗?员工是因为有这些设施和福利才觉得Google太棒了吗?
不是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爱上这种工作环境,从而变得热爱这个工作环境之后的组织,是因为这些精心设计的设施和福利在“培训”他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享乐”,从而更好地在生活中“享乐”。这种“享乐主义精神”能够让人知道自己工作为了什么,赚钱为了什么,促使他们不断地为营造更高级的精神享乐而努力。在这个日趋网络主导、信息开放、思想自由的世界环境中,这种激励是相对可持续的,可创新的,是不惧怕个人主义和自我确证的。
教导人们一味地艰苦奋斗,为事业献身的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显得乏力了,乏力的原因在于它很难和那些更在乎享乐、追求自由的组织成员们建立共识;在于人们置身于日趋自由的信息环境中正不可抑制且愈加深入地探寻自我存在的意义。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多数企业都在讲“80 后”不好管理,“90 后”根本没法管,那是因为这两代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凸显,他们愈发强烈地在疑问“我活着为了什么”而不是“我应该为了什么而活”。
这时,如果组织文化不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去确认源自内心的享乐需求并创造满足他们的享乐方式,那所有的激励手段怕只会简单地助长他们的欲望,加剧他们满足后的空虚,使得他们变得越发难以被激励。
在这个纷乱的世界,在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自我”的时候,或许只有能帮员工们“确证自己”、“享乐生活”的组织才能够获得更加可持续的激励效果。因为无论我们是不是愿意揭开虚伪的面纱,欲望的满足加之精神的享乐,或许是确证自我存在,称重自我价值的最真实的证据 |